我追求simple life,本质的生活,直截了当的思考。

2007年7月8日星期日

心目中男人的定义

他刚强得可以挑起千钧重担,他温柔得又会抚摩一株小草。

他勇敢得能直面死亡的威慑,他坚毅得可以承受一切躯体的痛苦。

他不会怨恨世人的误解,他宽阔的胸怀足以容纳世界。

他严肃的对待着人生,但他又幽默开朗的对待着生活中的点滴。

他爱憎分明,敢爱敢恨,可以为爱情牺牲自己的生命,同时他又对待敌人毫不留情,他的善良只用于善良的人们。他会不择手段地剥夺着世间吝啬豪富的财产,拥有着巨大的财富,可他又会为了受苦受难的平民可以一无所有。

他单纯得象个刚出世的孩子,他纯洁得如同雪白的羔羊,会因为朴实的感动而欢欣跳跃,会因为生命的痛苦而满面泪流;可他又复杂得深不可测,狡猾得象只千年狐狸,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又善于给他眼中的罪人带来灾难。

他慈悲得会为衣不蔽体的乞丐哭泣,可他邪恶时又凶猛歹毒甚至会夺取卑鄙对手的生命。

他雄辩的口才可以辩摧众口,日服千人,但又面对人性的无情和人心的无知常常无言以答。

他藐视一切强大的威权,他同情一切弱小声音的控诉,他懂得如何艺术地利用着他暂时无法战胜和消灭的,他无耻下流得没有自尊,自尊在他眼里有时只是一种玩具,可他同时又高贵清雅是世人眼中的圣人,他最不自尊他又最有自尊。

他睿智得能影响与引导着人类的思想,他一句简单的言语就能饱蕴哲理,但他却又会因为他人的哲言而拜倒于跟前,彻夜长思。

不管道路如何艰难,他决不会气妥,不管奋斗如何艰辛,他总能肩扛责任。

他自己没有恐惧,可他又深深恐惧。

2007年6月25日星期一

标高沙龙游记

同寝室的彭亮去标高沙龙应聘,中了理事长一职,很替他高兴,他让我帮他看看标高的环境什么的,正好我也想去看看这个传说中的咖啡馆,于是就去了。
下午3点左右,我来到标高,标高的基本介绍见这里。 标高位处于工学部主教的地下室——没有阳光的咖啡厅我一直不喜欢。进去后愣愣的在门口站了一会儿,看见几台电脑开着,还有各地的时刻表,显得很凌乱,但最 重要的是——居然没有服务员过来招呼我!!!于是我找了一个餐桌旁的沙发把包放下,餐桌上没有菜谱,还是没人来招待我。于是我走向吧台——服务员在聊天 ——向她要了一杯蓝山——服务员还是挺漂亮挺热情的——回到沙发,随手拿了架子上的杂志看,嗯,是2006年出的《新周刊》10周年庆的特刊,我对这家店 收集旧杂志的习惯非常满意。
看看周围环境,据说这是设计方面的教授设计的,但给我的感觉就是乱且没特色,灯光效果很差,冷暖效果不一致,没听见应该有的音乐(回来后听彭亮说有,但我没听见),最最最重要的,咖啡馆里怎么能闻不到咖啡的香气呢?哦!那种香气,让我去死吧。
咖啡上来了,咖啡杯是陶瓷的,温手很不错,而且样式我很喜欢。只是咖啡非常不地道,缺少蓝山特有的酸味和果味,喝起来像袋装的雀巢^~^。喝了一会儿,因为4点青协还有事,就先走了,等会晚饭的时候还要来试试这里的西餐。
晚饭时和部长一起来吃的,我埋单……我点了意面和罗宋汤,结果过了一会儿,服务员跑过来说罗松没了,呜,我可好久没喝它了,你就满足我小小的愿望好么。于 是又换了蔬菜汤,结果又没有,最后只能要了最恶心的玉米羹。意面的味道正如彭亮自己所说的,非常的不地道,面条没有香味,虽然还算有嚼劲,但吃起来还是不 带劲。玉米羹就别说它了,里面的奶粉块还没弄化……

结论是,标高是一个很失败的咖啡馆。
首先从它的选址来说,工科的学生很少会有闲情去咖啡厅坐坐(处在追求期的恋人除外),一般的咖啡厅不能勾起他们去的欲望。
其次,既然知道自己的选址失败,那么就应该在咖啡厅的经营方式上进行创新,以吸引更多的工科学生。这里我提个建议,工科生一般学习很紧张,这样会造成两个结果,一个是平时压力很大,另一个就是平时很少有时间去接触一些年轻人想去知道的新鲜的东西。
那么就可以从这两方面下手。我建议可以搞一些展览,一些能提升文化品味以及展示时下热点的展览和沙龙,比如lomo图片展,要符合年轻人追求新奇的心理。
再次,就是食品的质量,这个不说它了,在标高吃的那些食品让我彻底无语了。
接着就是服务员的水平,如果在上海的餐馆里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近几年我火气也小了不少,不然,嘿嘿……
最后就是环境,要考虑咖啡馆的受众人群将是往情侣和小型聚会发展的,那包厢是少不了的。另外还就是那个问题——咖啡馆里怎么能闻不到咖啡的香气呢!!!

以上几点建议,个人主义色彩很浓,随便侃侃,彭亮毋见怪。

2007年6月2日星期六

论爱;雪莱

什么是爱?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问那些活着的人,什么是生活?问那些虔诚的教徒,什么是上帝?

我不知其他人的内心结构,也不知你们——我正与之讲话的你们的内心;我看到在有些外在属性上,别人同我相象;或于这种形似,当我诉诸某些应当共通的情感并 向他们吐露灵魂深处的心声时,我发现我的话语遭到了误解,仿佛它是一个遥远而野蛮的国度的语言。人们给我体验的机会越多,我们之间的距离越远,理解与同情 也就愈离我而去。带着无法承受这种现实的情绪,在温柔的颤栗和虚弱中,我在海角天涯寻觅知音,而得到的却只是憎恨与失望。

你垂询什么是爱吗?当我们在自身思想的幽谷中发现一片虚空,从而在天地万物中呼唤、寻求与身内之物的通感对应之时,受到我们所感、所惧、所企望的事物的那 种情不自禁的、强有力的吸引,就是爱。倘使我们推理,我们总希望能够被人理解;倘若我们遐想,我们总希望自己头脑中逍遥自在的孩童会在别人的头脑里获得新 生;倘若我们感受,那末,我们祈求他人的神经能和着我们的一起共振,他人的目光和我们的交融,他人的眼睛和我们的一样炯炯有神;我们祈愿漠然麻木的冰唇不 要对另一颗心的火热、颤抖的唇讥诮嘲讽、这就是爱,这就是那不仅联结了人与人而且联接了人与万物的神圣的契约和债券。我们降临世间.我们的内心深处存在着 某种东西,自我们存在那一刻起,就渴求着与它相似的东西。也许这与婴儿吮吸母亲乳房的奶汁这一规律相一致。这种与生俱来的倾向随着天性的发展而发展。在思 维能力的本性中,我们隐隐绰绰地看到的仿佛是完整自我的……个缩影,它丧失了我们所蔑视、嫌厌的成分,而成为尽善尽美的人性的理想典范。它不仅是一帧外在 肖像,更是构成我们天性的最精细微小的粒子组合。它是一面只映射出纯洁和明亮的形态的镜子;它是在其灵魂固有的乐园外勾画出一个为痛苦、悲哀和邪恶所无法 逾越的圆圈的灵魂。这一精魂同渴求与之相像或对应的知觉相关联。当我们在大干世界中寻觅到了灵魂的对应物,在天地万物中发现了可以无误地评估我们自身的知 音(它能准确地、敏感地捕捉我们所珍惜、并怀着喜悦悄悄展露的一切),那末,我们与对应物就好比两架精美的竖琴上的琴弦,在一个快乐的声音的伴奏下发出音 响,这音响与我们自身神经组织的震颤相共振。这就是爱所要达到的无形的、不可企及的目标。正是它,驱使人的力量去捕捉其淡淡的影子;没有它,为爱所驾驭的 心灵就永远不会安宁,永远不会歇息。因此,在孤独中,或处在一群毫不理解我们的人群中(这时,我们仿佛 遭到遗弃),我们会热爱花朵、小草、河流以及天空。就在蓝天下,在春天的树叶的颤动中,我们找到了秘密的心灵的回应:无语的风中有一种雄辩;流淌的溪水和 河边瑟瑟的苇叶声中,有一首歌谣。它们与我们灵魂之间神秘的感应,唤醒了我们心中的精灵去跳一场酣畅淋漓的狂喜之舞,并使神秘的、温柔的泪盈满我的眼睛, 又如心爱的人为你独自歌唱之音。因此,斯泰恩说,假如他在沙漠,他会爱上柏树枝的。爱的需求或力量一旦死去,人就成为一个活着的墓穴,苟延残喘的只是一副 躯壳。

昨天六一,很高兴。

2007年5月4日星期五

上海人

看余世维的管理学讲座,他讲上海人的缺点,说上海的确有钱,但在上海有钱的都不是上海人,不是外国人、侨居的就是苏浙一带的人,其中以浙江人居多。原因有二,一是上海大政府小企业的模式,政府对本地企业的支持力度小,这个我不敢苟同。二就是上海人天性的原因了,上海人对未来预期不过是当个白领,坐坐办公室,老婆孩子房子车子有了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就得了,说好听点就是没有野心,说难听点就是没有上进心,骄傲抹去了他们的锐气,缺乏放弃所有狠命一搏的赌博精神。我对他的说法深以为然,上海人有国际化的眼光、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政策优待的投资环境,但大部分却都是高级打工仔,没几个能在创业这个领域搞得好。
很不爽。

2007年4月23日星期一

何人永生?

在这个时代,何人永生?
我的答案是:偏执狂
爱好,是去做一件事的初始动力。
执着,是将行动延续下去的力量源泉。
所以,偏执才是王道。

2007年4月8日星期日

《我留给亚洲的八个预言》(转)


原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居伊?德?容凯尔-Guy de Jonquieres。译者:何黎

“这是我的最后一篇亚洲专栏,因为我将在近期退休,离开工作了39年的英国《金融时报》。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可以总结我多年来报道、评论亚洲事务所得到的一些教训和感想,并破除那个奇怪的神话。我还将冒险做几个预言。

首先,并非整个东亚都是经济奇迹:当今所谓的亚洲经济奇迹,完全就是一个有关中国的故事。本世纪以来,中国贡献了亚洲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在内)一半以上的经济增长。表现令人失望的国家多得令人吃惊。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日本仍在努力从长达10年的经济萧条中复苏。地区第三大经济体韩国正在困境中挣扎;台湾和泰国的表现也远低于它们的潜力。

其次,中国并没有超乎常人的计划始终不变的是,共产党依然坚决地保持它对权力的垄断。实际上,其领导权的政治合法性,取决于它能否让尽可能多的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那个目标的追求,本质上是实用主义性质的,而且采取的是试错法。正如在中国经常发生的那样,当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时,即便对那些当权者而言,试错法也是一个谨慎的选择。这是投资组合理论在政治上的应用。其中最重大的问题是,经济发展最终将从政治上把这个国家引向何方

另外两个因素,使得治理中国变成了一件很悬的事情。其一,是中央政府一直试图控制那些“不听话”的地方官员――他们为了让自己管辖的地区和自己更为富有,在执行中央指令时往往过于流于表面。其二,是既得利益群体日益增长的影响。在一个改革不彻底的领导层的管理之下,既得利益群体正在更强力地维护自身利益。游说政治如今在北京的重要性,至少已和华盛顿一样,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往往很难解读中国政治的原因。

第三,经济支配亚洲外交。在这个因不信任和历史积怨而分裂的地区,贸易和投资(特别是以跨境生产网络形式出现的投资)所创造的相互依赖,是地区稳定的最强大支柱。不管政治分歧有多大,亚洲国家从未允许它威胁到它们共同追求的出口带动型经济增长。鉴于外交选择有限,人们只能寄望于经济逻辑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期望亚洲不要遭遇像诺曼?安杰尔(Norman Angell) 1913年预言一样的命运。安杰尔当时曾预言称,欧洲国家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以至于互相之间不可能发动战争。

第四,即便亚洲有可能组成一个紧密整合的经济集团,那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国家之间相互怀疑之外,中国和日本(或许还有印度)在地区影响力方面的竞争,使得它们难以达成重大协议。此外,亚洲各国在主权方面的高度戒备,以及许多国家内部制度的虚弱,阻碍了进一步整合所需的制度性合作。

第五,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性被高估。北京在全世界的多数外交举措,首先是受到经济需求的推动,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在能源及原材料供应安全方面的需求。中国能够抢到美国前面,更多是因为华盛顿相对而言忽视了必需的政治营销技巧。

真正有效的软实力,其基础是内在诱人的国家理念、原则和价值。尽管布什政府已经肆意地浪费了那些资产,但我猜,如果有选择的机会,多数亚洲人仍将选择失去光泽的美国梦,而非当代中国严厉的约束无情的唯物主义精神贫乏

第六,在亚洲眼中,欧洲只是一个产品销售市场和奢侈品产地,除此之外,欧洲与亚洲并不相干。在欧洲,那些幻想亚洲未来的发展将基于欧洲“模式”的人,实际上是在欺骗自己。我们将发现,亚洲唯一愿意拥抱的欧洲模式,乃是模特的猫步

第七,西方对制造业转向东方的抱怨将减少如果你除此之外的唯一选择就是依靠土地和土地之下的东西维持生计,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才是你的选择。自动化正在减少制造业的就业机会,竞争残酷,而且真正的高额利润处在生产设计、营销和品牌推广等环节。这就是为什么从中国到印度,所有企业都渴望超越敲打金属的简单业务。

第八,限制言论自由的做法,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错误的。多数亚洲政府都梦想创造一个有能力进行基本创新的“知识型”社会。然而,正如韩国的伪造人类克隆等丑闻所显示那样,它们前面的路还非常遥远。几乎所有出生于亚洲的诺贝尔科学桂冠的得主,其所获荣誉都源自他们在西方的工作,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偶然的发现,而且强烈地挑战现有秩序。但是,即便在那些强权政体不惩罚此种行为的国家,恪守等级的态度和归顺服从的传统,往往培育出知识上的因循守旧。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并非高额科研预算就能完成的。

在过去28个月中,这个专栏让我得到了作为新闻从业者的最高特权,亲眼见证了一段正在形成的历史。它很刺激,经常令我惊讶,有时有趣,有时滑稽。我也经常从读者的智慧中受益。其中一些读者成了我的朋友。祝他们好运。也祝愿亚洲好运。”

2007年3月24日星期六

“老师门”

这学期给我们上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的老师上课水平非常的菜,虽然他自己说自己是MBA,(maybe man blow average)讲课时会时不时的蹦出一串E文的专有名词(不讲中文解释),板书没一个中文字,我们又没教材(其实有了也未必有用,因为他每讲一个知识点就喜欢扯一大堆的书本外的知识,没有一个较为严谨的思路)MBA的文凭并不意味着能很好的教书,教书是要为学生着想的,我们不是研究生,我们只是小本而已,而且才大一。
下课班长说要联名向院里反应换一个老师,却发现学生自由选择必修课老师的制度,毗邻的中南财大有,附近的学校也有,而以“中国最自由的大学”著称的武汉大学却没有。丫的小样。
自由,就是让人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选择。

2007年3月19日星期一

读书笔记(激荡三十年)

激荡三十年》其作者是当年风靡一时的《大败局》作者吴晓波,该书详细而又完整的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中国企业(包括外资企业)所走过的艰辛路程,规模非常宏大。现在出了上册,是1978年-1992年的部分,对于我们这些八十年后出生的人来说,了解这段历史是十分必要的。
“很多时候,改革是从违规开始的”,那位温州小吏所说的话很好的总结了部分历史。
整个改革开放的前几年,可以说是一场体制内力量和体制外力量的博弈,体制外力量开始时虽然弱小,但它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生命力顽强,靠着一些人的努力在体制的缝隙中挣扎,最终嫩芽顶开了巨石,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看了上半部分,时而激昂,时而悲壮,吴晓波在本书中的文字并不如前几作,但光想想这段历史,就让人不能自己了。

2007年3月13日星期二

打球

打球、打球、打球,这几天除了打球还是打球,院里的新生篮球赛啊,以下是我们班一牛人针对我们班的特点制定出来的战术……






















































听我班体委说,“这次比赛我们就像当年中国足球队进入世界杯一样,因此我们的目标是--赢一场!!不行,还是进一球吧。”
为我班体育事业默哀。

2007年3月9日星期五

Freedom

前几天在寝室里放了《勇敢的心》,其中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的一场大战的场景异常惨烈,无论什么地点什么年代,战争带给人们的只有伤害。
同样的,无论什么地点什么年代,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也就是那么几个:自由、公正、和平、真理,这是人类能作出最大退让的最后底线。
相信不少人会为华莱士死前那声“Freedom”而震动,华莱士为了让苏格兰人从英格兰人的暴政中解放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还是被抵挡不住诱惑的兄弟出卖,悲剧英雄令人可敬可叹。
人类追求自由的脚步是无止境的,且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去,就拿游戏来说吧,我们一直在追求高自由度的游戏,这些游戏很容易成为热门,比如《侠盗猎车》、《上古卷轴》、《魔兽世界》,不过这些游戏的自由度再高,玩家还是只能遵循游戏程序员给出的代码行动,要去熟悉开发人员提供的世界观。前段时间通过felix的blog知道了国外《second life》这个游戏的存在,sl这个游戏给了玩家极大的自由空间,具体的自己去网站上看吧,以免落入做广告的嫌疑。
只是这种追求是有底线的,我以为这底线是由当时社会大环境所决定的,晋时嵇康对礼的蔑视,及对开放思想的追求,倒也是蕴含了时代的缩影,最后毁于一封信一个小人手中,却是触及到了统治者的底线——那个时候统治者的底线就算是整个社会的底线了。
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我以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大自然的存在,无论如何,我们人是逃不出大自然的掌握的,就像当年windows98一家独大的时候,任何软件想要生存下去都要遵循这个平台的规则。二是社会的发展情况,包括科学技术、人文环境、政治环境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自由度”。

2007年3月6日星期二

读书笔记(重生传说)

这是我最近读的一本小说,作者周行文,在起点上还没更新完。
内容介绍:——假如上天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样来过?
  2003年,周行文因为一个极其可笑的原因回到了自己3岁的1986年。他欣然接受,重新来过,未来20年的波折坎坷从已知变成未知。
  这样的故事到底好不好看?人在该抓住某些东西的时候是否该及时出手?你是否后悔过自己的学识和胸襟没有现在开阔?你在努力的过程中是否屡次偷懒之后却悔恨不已?
  人生不能读档,望大家珍重。
  
本来以为这又是一本作者yy的小说,但想到过年的时候我哥卖力的推荐这本书以至于我以为他和作者有某种暧昧关系,就耐着性子看了下去,却没想到,这本书,写出了我的一部分梦想:

经典语录:
1.我也不知道,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但我知道一点。如果能让这个世界更好一点,我们就尽全力让它更好一点。如果我们可以影响很多人,让很多人也有这样的想法,那么这个世界就一定会变好,即使不变好,也能多一些让人开心的地方。为了让很多人把自己的文字、音乐、电影或者思想留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更多的东西,更好地了解世界,我愿意当一个哪怕是坏人的人,只要我能创造一些局面,让一些人因为我的做法得到机会,我就很满足了。
2.这是借你的,你迟早得还我,”我说,“电脑是给你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将来你有本事也可以还我,我姐管这叫投资回报。你看那些世界报道,什么天才儿童几岁就作曲写歌,你给中国所有孩子一人一台钢琴,你看贝多芬还能不能像以前那么值钱!”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观点,忽然想到就说了出来。他们就没想到,所有人,只要有接受教育的条件,只要有发挥自己兴趣的环境,都有可能成为顶尖人才。  给中国所有孩子一架钢琴,贝多芬算什么,莫扎特算什么?  无非是没有条件罢了。  所以历代有成就者,多半还是那些能给自己创造条件的强者。张小桐和郭振都显然都惊住了,我读档之后想了很多,觉得自己最终目的就是要制造更多强者,制造更多机会。给全世界最聪明民族的孩子们制造机会和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郭振显然从未想过这一层,仔细想了觉得激动无比,拿筷子的手都不稳了:“是啊……那么多人,都被浪费了……”  他家住的偏,经常和农村孩子来往,对这一点感触很深。  我点头:“他们被浪费的是自己的人生,一个人只能活一辈子,谁也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被浪费。那些所谓玩世不恭的,也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让自己失望,所受教育让自己绝望。真有机会,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好。”
3.贫富不均状况大家心里都有数,有的人坐奔驰上学,有的人想跑十几里山路上学还没机会。私立学校就是要赚有钱人的钱,拿这个钱来让那些没办法上学的人也受教育。这不是爱国,我是惋惜这个世界有那么多人想得到什么却得不到,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生活和受教育的底线。太多的人以为自己周围就是世界,就是一切,他们的目光却可曾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里都了解过?他们又怎么知道,坎坷荆棘痛苦波折这些东西强加于自己身上是痛苦,强加于别人身上却不能被重视?  这些是是非非啊……  90年希望工程题字,91年大眼睛少女苏姑娘的“我要读书”震撼世界,中国近代以来最大最长期的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我不知道它的具体成效有多大,但我知道,有这么一件事要比没有好得多。在一个很多人已经开始谈如何和世界接轨的时代,还有很多很多被人或不经意或刻意遗忘的角落。琼瑶曾经说她不知道台北居然还有没钱看病的雏妓,我并不认为这种“不知道”有什么好处。珠峰没被发现之前也是世界最高峰,有些事实就是这样。
94年香港曾经有过一个赤贫家庭的孩子被车撞了,上了八卦杂志,全香港才知道原来在香港还有这么穷的人家,各界纷纷捐资,凑了100多万出来。这家人因为习惯了穷,100多万不知道怎么花,记者过了几个月去看,发现生活完全没变化。所以给钱不是重点,要让人懂更多东西,他自然会选择,会努力,会去寻求改变。教育基础啊,万道之宗……既然反感传统教育,不如自己来搞,搞坏了也没人可怨。  

以上这些只是这本书的九牛一毛,04、05年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中国这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觉得她过去落后与贫穷的主要原因就是落在了教育上,因为教育思想观念的落后,先辈们缺少令自己强大的条件,缺少选择的机会,或者有了选择却不敢选择,或者不知道可以这样选择,能够使自己全家温饱就这样苟且下去,使得我们国家的各方面落后其他国家整整一代人,这是我们的悲哀。
本来在我的人生计划中,准备大四回上海看看世博会后去西部转转,教教那里的孩子一些东西,现在想想,我要教他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理念、思维与眼光,在那之后,我想做的,就如周行文说的那样,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不过在那之前,我想尝试去改变周围这些人的思想观念,做个试验,或者,找些帮手吧。

2007年3月5日星期一

读书笔记(长尾理论)

吴志栋
前天看完Anderson的长尾理论,大受启发。这本书给我的触动从第一章开始,到最后一章明天的长尾时已经升华到灵魂的触动了。
先说说什么是长尾理论,引用Anderson的原文:“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在一个没有货架空间的限制和其他供应瓶颈的时代,面向特定小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和主流热点具有同样的经济吸引力。”长尾的产生是由于生产工具的普及和google、myspace、ebay等集合器、过滤器的产生,使产品种类的丰饶和获得门槛的降低,从而消费者的选择更多,能选择真正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产品。
我一直在思考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是否存在长尾。首先是如果所有卖大米的都卖同一种米,那么长尾市场存在的根本:产品的差异就不会存在,长尾也就无法产生。其次,如果到了一个时代,那就是每个人吃的大米都是根据其基因特别定制的,这样差异化存在了,但完全竞争市场也就消失了。是不是完全竞争市场是和长尾市场冲突的呢?继续思考……
顺便说一下,今天我们要像雷蜂学习!!

2007年3月4日星期日

新家

新学期要有新气象,所以我网上的家也从原来的space上搬到google的blogger上了,以后这里我会转载一些文章,贴一些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大家要多多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