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讲的是舒伯特的《死神与少女》四重奏,这组曲子应该作于1824年左右,这里有下载,是意大利四重奏团灌制的,企鹅杂志评分为三星带花。
这是网上流行的评论:
宛如一部小型的音乐戏剧:在钢琴前奏中,死神踏着沉寂的脚步走向少女。低沉的音区和阴暗的和声,是死神的写照。面对死神步步逼近的威胁,少女发出了惊叫: 伴奏奏着急促的节奏,体现了少女内心的惊慌、恐惧。在她唱到“我还年轻”的时候,旋律中出现两个小二度的进行,表现了少女对死的厌恶、对生的祈求。可是, 她的抗拒是微弱的。冷酷的死神接着以丧钟般同音反复的音调,唱出了诱惑她长眠的歌声,特别是最后走向低八度的主音结束,更充分体现出死神的残忍、阴险。无辜的少女不得不向死神屈服。这是一篇对死的抗议书,也反映出在舒伯特所处的时代,软弱的市民阶层尽管力图抗拒,也无法摆脱那强大的封建黑暗势力。因此,这也是一出特定时代的悲剧,仿佛是舒伯特本人一曲自传式的悲歌。
似乎国人写的音乐评论最后都要来一下,升华本文主旨的一段,非常无聊的行为。
话说我第一次听这组曲子的时,是欢乐、惊惶、忧伤与解脱的心情并存的,虽然第一章表现了少女初见死神时巨大的惊惶,但随之是丝丝的企盼,因为苦难而企盼解脱,当少女面对死神时,反而有了欣喜。而死神看见如此渴望解脱的少女时,流露出了犹如慈父般的仁慈与怜悯,在第二章中,少女围绕死神跳舞,死神缓缓的也随之起舞,两者纠缠在一起,少女累了之后,在缓和中两者达到和谐,少女投入死神的怀抱,平静的终结与解脱。
像音乐这种一万个人听了有一万种感受的东东,什么意义啊,权威啊之类的全都是扯淡,纯粹的去欣赏和感受就行了。流行的评论,不一定是我的,今天再一次体悟这种想法,走自己的路,自己独立思考。
提这组曲子不得不提一下席勒于1914年所作的画作《死神与少女》,席勒的画作以怪诞、色情的风格闻名,后期现实了许多。画中的少女很难从她脸上看出确定的表情,忧伤带泪痕?还是平静的接受命运?我反正没看出来。不过从少女的服饰和所处的环境能够看出其生活比较困苦。倒是死神的表情是一个重点,睁大了眼睛亲吻着少女的头发,有一种慈父般的安慰和怜悯。人性化的死神,带点荒谬,但他的表情让人印象深刻。
心灵的探索能有多深?
12 年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